中華民國111年6月23日衛授疾字第1110100867號公告,新增「猴痘」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1958年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Orthopoxvirus)染症。
感染猴痘之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macules)、丘疹(papules)、水泡(vesicles)、膿疱(pustules)階段變化,最終結痂(crust)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二、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
猴痘是一種包膜雙股DNA,屬於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1970年以來,已有11個非洲國家有人類猴痘病例。1996年至1997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生大規模疫情;2017年,奈及利亞爆發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疫情,超過500名疑似病例和200名確診病例,致死率約3%。目前地區性流行(endemic)國家包括: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加彭、迦納(僅有動物病例)、象牙海岸、賴比瑞亞、奈及利亞、剛果、獅子山共和國與南蘇丹。
2003年美國出現猴痘病例,是非洲地區之外首次猴痘病例報告,累計47名病例,大多數患者曾接觸受到猴痘病毒感染的進口寵物鼠而感染。20189月至20225月,在英國、以色列、新加坡、美國等國亦陸續報告自非洲境外移入病例。
2022514日,英國衛生單位接獲兩例家庭群聚猴痘病例通報,病患並無旅遊史,也無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之接觸史,隨後歐洲與北美洲其他國家陸續通報確定病例。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之歐洲、美洲及大洋洲等非屬猴痘流行國家疫情資訊,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韓國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個案以男性為主,但不限於男男性行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多數個案具歐洲、北美國家旅遊史。此波疫情目前經PCR確診之樣本均為西非分支猴痘病毒,且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報告,病患症狀表現較不典型,包括皮疹最早出現於生殖器或會陰部,且不一定會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發燒等前驅症狀較不明顯,因此在就醫時容易與其他性傳染病混淆。
四、傳染窩(Reservoir)
目前尚不清楚猴痘病毒在自然界的保毒宿主(reservoir)為何。在非洲,多種動物均可被猴痘病毒感染,如繩松鼠、松鼠、剛比亞巨鼠、睡鼠和靈長類動物。某些證據顯示,非洲原生的齧齒目動物如剛比亞巨鼠或松鼠,可能是猴痘病毒的保毒宿主。
五、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一)人畜共通傳染:
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
(二)人傳人:
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
產婦若感染猴痘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儘管密切接觸已知是傳染危險因子,且已有報告在確診患者精液中檢出病毒,但目前尚未確定猴痘是否透過性接觸傳染。近期歐洲疫情為首次MSM持續傳播案例(與西非或中非無已知流行病學連結),評估病毒通過密切接觸人傳人之風險為高,但無密切接觸個體間傳播風險很低。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猴痘的潛伏期約為5-21天,通常為6-13天。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潛伏期不具傳染力,出現發燒或全身性症狀時可能有傳染力,發疹期間傳染力最強,持續至全身疹子均結痂脫落為止。
八、防疫措施(Measures of control)
(一)衛生教育
1.教育民眾認識猴痘之傳染方式。
2.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
3.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
(1)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採檢/醫療照護人員建議穿戴手套、隔離衣、高效過濾口罩(N95或相當等級(含)以上口罩)、護目裝備(護目鏡或全面罩)。針對陽性個案應啟動接觸者追蹤,並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
(2)由於確診個案精液中曾檢出病毒DNA,雖目前尚未確定是否具有傳染力,仍建議男性病患於出現症狀後三個月內應避免各種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
4.國際疫情流行期間,籲請臨床醫師針對有疑似症狀及旅遊或接觸史之個案提高警覺並加強通報。
(二) 疫苗接種
台灣光復初期(1945),天花曾一度嚴重流行,因此,於1956年修訂「臺灣省種痘規則」,規定人民自出生至20歲內,應施行種痘(天花疫苗接種),並自1956年起進行全國民眾之種痘。種痘分為定期種痘及臨時種痘。定期種痘為每年一次(二月至四月期間施行),對出生後未滿一年者接種。臨時種痘係於廳長認為必要之場合,施行之。規定種痘時,須使用牛痘苗。人化痘漿或天花患者之痘漿、痘痂不得使用之。台灣自1955年起就未曾再有天花病例發生,因此自1979年起即停止牛痘接種,故該年以後出生之臺灣民眾均為未接種族群。目前國際上猴痘疫苗發展情形如下:
1.MVA-BN (Jynneos/Imvamune/Imvanex) 
美國FDA2019年核准由含有減弱天花病毒株(attenuated   vaccinia virus Ankara strain)製成之新疫苗(JYNNEOS)可用來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適用於18歲以上感染猴痘之高風險族群。有關此次疫情之接觸者是否需大規模疫苗接種,歐洲疾病管理局(ECDC)建議若國內有疫苗可使用,可考慮針對高風險密切接觸者接種疫苗。美國CDC表示猴痘不容易在人際間傳播,所以不需要大規模接種疫苗,建議暴露於高風險工作者再接種。
2.ACAM2000:
ACAM2000為含有活病毒的天花疫苗,目前被美國FDA核准用於感染天花高風險者,如在實驗室操作天花病毒之人員。
(三)治療照護
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self-limiting)因此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有數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我國目前尚未備有下列藥物。
1.Tecovirimat
歐洲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al Association, EMA)2022年核准治療天花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用於治療正痘病毒屬的天花、猴痘及牛痘,同時也可用於治療因接種天花疫苗而產生的併發症,但尚未被廣泛使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2018年核tecovirimat膠囊用於治療天花,並於20225核准tecovirimat靜脈注射劑型。雖尚無臨床資料,但tecovirimat亦可在緊急狀況下以「試驗用新藥(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IND)」模式用於治療猴痘病患。
Tecovirimat作用機制為干擾正痘病毒屬表面蛋白質(VP37),以抑制病毒正常繁殖、減慢感染傳播,有口服膠囊與靜脈注射兩種劑型,適用於成人及體重至少13公斤以上的孩童,成人劑量為600mg12小時一次,共使用14天。建議確診後立即服用治療。
2.CidofovirBrincidofovir
CidofovirBrincidofovir均為干擾病毒核酸合成之抗病毒藥物,國外核准之適應症為CMV病毒感染。雖無臨床資料,但體外試驗與動物實驗資料顯示cidofovirbrincidofovir對正痘病毒屬有療效。
3.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 (VIGIV)
VIGIV是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美國FDA核准其用於治療接種天花疫苗後之併發症,亦可在緊急狀況下以「試驗用新藥(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IND)」模式用於治療正痘病毒屬病毒感染病患。
 (四)病例通報及疫情調查
1.病例通報(猴痘):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猴痘為第二類傳染病,凡符合通報定義者,即應於24小時內完成通報。
2.疫情調查與接觸者處置:請參閱附件二「猴痘個案隔離處理流程圖」、附件三「猴痘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指引」、附件四「猴痘疫調單」及附件五「猴痘接觸者追蹤管理彙整表(高風險接觸者造冊」。
3.疑似與確定病例處置:疑似與確定個案需後送至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應變/隔離醫院實施隔離治療,至不具傳染力為止。
4.檢疫措施:猴痘主要是經由與確診病人直接接觸、或接觸受病毒污染之物體或表面傳染,其潛伏期為5-21天。為避免疾病傳播,因此密切接觸者即使目前無症狀,仍應自最後一次暴露日起進行健康監測21天,密切觀察是否出現發燒、寒顫、淋巴結腫大或皮膚出疹症狀,並由公共衛生人員每日進行電話訪視。接觸者若未出現症狀,可照常工作與生活,但為降低傳播風險,應避免捐贈器官組織、母乳、血液或精液。若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聯絡衛生單位就醫評估。
5.消毒:參考天花,或可參閱美國CDC指引。                                                                                                             
 
附件下載
FileFile size
Download this file (猴痘.jpeg)猴痘.jpeg737 kB
Download this file (猴痘2.jpg)猴痘2.jpg154 kB
Download this file (猴痘疫調單_220624_194820.pdf)猴痘疫調單_220624_194820.pdf125 kB
Go to top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